【乐虎集团的官方网站
】在供给侧改革叠加史上z*严的环保限产政策下,无论是对地条钢的取缔、违规电解铝产能的关停,还是中央环保督察对地方的全面进驻,均导致相关行业的供给收缩。自6月份以来,各类商品价格轮番上涨,其中,动力煤价涨幅约10%,而钢铁、铜铝等金属价格涨幅在20%-30%,国内标志性的南华商品指数涨幅超20%。

环保战略新高度
长期以来,中国粗放的发展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除了大气污染外,从水环境、土壤环境等其他污染来看,中国也面临比较严重的问题。拉长时期看,中国长期以工业、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引擎,基建和房地产一直是左右经济波动的核心逻辑,这就导致很难走出“短期以经济利益为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必须着重解决经济转型升级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环保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环保督察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督察结果将作为被督察对象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将污染防治与精准脱贫等并列为全面小康的决胜之战,所处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未来环保的力度只增不减。
助力供给侧改革
2016年4月,环保部印发《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强化环境硬约束,推动去除落后和过剩产能”的主要任务把环保和供给侧改革结合到了一起。
在深入推进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去产能——行业出清集中度提高——价格提升,成为一条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路径。2017年,在去产能方面的安排有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钢铁、煤炭2017年任务总量比2016年有所下降,综合考虑了换届年维稳、去产能后期难度大等因素。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述,2017年要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相比2016年实际完成压减了6500万吨钢铁和2.9亿吨煤炭有所下降。
第二,2017年上半年,去产能进度很快,显著超出市场预期。据国家发改委披露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5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部署下一步去产能工作时,全国共退出钢铁产能3170万吨,完成年度任务的63.4%;共退出煤炭产能6897万吨,完成年度任务的46%。根据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数据,6月底,全国钢铁去产能完成了全年目标,地条钢已经基本实现出清,煤炭上半年共退出产能1.11亿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量的74%。
第三,去产能的范围有所扩大。从钢铁、煤炭两个行业,《政府工作报告》s*先扩大到煤电产能,各部委的工作计划中又明确扩大到有色金属、水泥、平板玻璃等领域,特别是电解铝行业去产能持续超预期。
新一轮督查来袭
为了实现2017年“全覆盖”,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已于8月7日启动,将对剩余四川、吉林、浙江、山东、海南、西藏、青海、新疆共8个省区进行督察。
8月7日下午,中央第五环保督察组进驻四川省开展督察工作;8月15日下午,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进驻西藏自治区。至此,第四批8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全部实现督察进驻,第四次中央环保督察全面铺开。
前三批督察已覆盖22个省区市,辐射范围跨越有色、焦化煤气、化肥、电解铝、化工、水泥、火电等多个行业。第四批环保督察影响可能更大。
s*先,第四批环保督察主要地区民企工业产值占比高。第四批督察的省份中,山东、浙江的企业数量多,且民企工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86.4%和86.2%,大幅高于其他地区——上一批次中天津和山西的民企工业产值占比为73%和50%,北京和河北的民企工业增加值为75%和80%。一般来说,国企和大企业环保相对规范,环保督察治理“散乱污”企业,限产、停产,对民营企业和小企业的影响较大。因此,第四批环保督察对民企的影响程度要高于以往情况。
从全社会各行业的国企与民企数量占比来看,化工、造纸、橡胶和金属制品的国企占比极低。因此,第四批环保督察对化工、造纸、橡胶和金属制品等行业的影响程度与持续性可能超出预期。
其次,山东和浙江的化工、纺织、橡胶和金属制品等受环保督察影响的企业数量全国占比高。山东和浙江两地化工业和轻工业发达,环保督察对钢铁、水泥、玻璃、石化、有色、焦化、氮肥、印染、制革、电镀、农药等行业的影响较大,而钢材、水泥、煤炭和有色等行业较多集中在前几轮督察的地区中,这轮环保督察地区影响更大的是化工业和轻工制造业。
如,山东的化工业、纺织业和橡胶业的企业数全国占比分别达到15%、13%和11%;浙江的纺织业、皮革业和金属制品的企业数全国占比分别达到25%、21%和12%。
对于“散乱污”企业,2017年5月底新上任的环保部部长李干杰提出“五步法”,即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保督查中,督察组已检查了38000多个企业,约57%的企业存在各种环境问题。对于无法升级改造达标排放的“散乱污”企业,2017年9月底前一律关闭。京津冀及周边的不达标企业9月底前全关停,将断电、断水、清场地。问责范围广,处罚力度严。
有色:改善供需
从环保督察省份有色金属产量的占比来看,第一批环保督察涉及的省份锡产量占全国的比重z*高,为72.07%,其中52.77%来自云南。铅、锌的产量占比次之,但仍分别高达55.48%和45.44%。
受此次环保督察政策影响,云南、江西、广西地区锡冶炼出现大面积暂停生产。其中,云南地区个旧自立、云新电解有色、个旧金冶、个旧凯盟工贸等全面停产,个旧有色金属加工粗炼部分暂停生产;江西地区南山锡业电炉、烟化炉、回转窑暂停生产,精炼程序暂时维持生产;广西地区华锡集团来宾冶炼厂暂停锡锭生产。
据统计,第一次环保督察期间,所有涉及停产或减产的冶炼厂的总产能接近11万吨,占国内总产能的45%左右。
第二三批环保督察基本覆盖所有生产铅、锌、锡的省份。从环保督察期间期货价格走势来看,铅锌锡的价格均受到一定的短期影响。
此次环保督察主要涉及铝铜大省,相关厂商在督察期间停产带来供给端短期内的收缩将助力于电解铝供给侧改革,此外叠加中国在2017年年底将禁止废五金制品进口带来铜供应进一步短缺的预期,铜价也将获得一定支撑。
钢铁:持续发力
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力度的加大,以及各省近期出台采暖季环保限产方案或大气污染整治专项行动,钢铁、煤炭供给端收缩效果将逐步显现,价格上涨预期强烈。
在环保高压之下,钢铁产能释放将受到大幅限制。
环保力度持续加码导致高炉开工率走低。如,8月份第二周钢厂高炉开工率为77.21%,周环比下降0.28个百分点,同时也明显低于2016年同期的79.70%。但是,重点企业粗钢日均产量从2017年1月下旬的162.07万吨/天持续增加至2017年7月中旬的185.78万吨/天,盈利改善刺激粗钢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高炉开工率已难以持续提升。
一方面,钢铁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落后产能不断出清,整体高炉开工率逐年下行。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格局的优化也使得留存产能具备较高生产效率。随着环保持续加码,环保成本的增加与行业门槛的提高迫使竞争力较差的企业退出市场,行业供需格局有望继续改善。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石家庄、唐山、邯郸、安阳等重点城市在采暖季钢铁产能限产50%。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产钢重地,环保限产对于钢铁总体产能将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来看,石家庄、唐山、邯郸、安阳、淄博、长治、焦作7城已明确要求采暖季钢铁产能限产50%或以上(不排除其他17城市采取限产50%措施的可能)。如果采暖季连续4个月限产50%,这将极大地利好钢铁基本面。
从库存方面来看,冷轧、热轧、线材等主要钢材库存继续走低,库存去化不断加深。主要钢材品种库存自2017年2月中旬高位持续走低不断减少,冷轧、热轧、线材、螺纹钢分别降至105.57万吨、217.76万吨、108.46万吨和404.71万吨。
从需求方面来看,7月份钢铁行业PMI指数为54.9%,月环比上升0.8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超过50%,达到2016年5月后的新高点;同时,新订单指数大幅回升,购进价格指数显著上涨。
从价格走势表现来看,叠加清除“地条钢”、“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影响钢铁价格坚挺,市场对钢铁板块预期较高,看涨情绪浓厚。
煤炭:不断加码
自供给侧改革以来,煤炭行业去产能不断深化。2017年1-6月,国内共退出煤炭产能1.11亿吨,已完成全年1.5亿吨目标的74%。
除行政化去产能以外,随着环保标准日趋严格,各地区大规模的市场化去产能行动也在持续推进。8月,第四批环保部环保督察再度来袭,各地纷纷出台限产措施。
其中,河北省已明确发文指出采暖季“钢铁产能限产50%,焦化企业限产30%左右”;山西太原也启动“铁腕治污”大气环境整治百日攻坚大会战,提出以钢铁、煤炭和焦化等行业的违法排污问题为重点,对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一律依法实施停产治理。
如果钢铁等企业在取暖季无法正常生产,或许会提前备货,导致短期煤炭需求增加。同时,从供给端来看,对焦化、煤炭企业在采暖季限产也将影响煤焦炭总体产能。基于供给侧改革持续催化与环保督察不断加码的双重因素,短期煤炭产量释放受限,供需关系依然偏紧。
从开工率方面来看,环保压力持续加大导致焦化企业开工率依旧不高,尤其影响小型焦化企业开工情况。据统计,产能低于100万吨的焦化企业开工率72.74%,环比下降3.95%。从供需缺口方面来看,6月份动力煤、炼焦煤供需缺口分别达到658.0万吨、16.09万吨,并呈现扩大趋势。
期货价格方面,动力煤、焦煤与焦炭的期货活跃合约高位继续上涨,势头凶猛。现货价格方面,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与秦皇岛动力煤价格也经过前期高位回调之后再度上扬。
化工:压缩供给
随着环保政策文件的不断完善和督察行动的常态化,环保已成为影响化工部分高污染子行业供需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比于其他行业,化工行业整体三废排放较高,同时存在氮氧化物排放与部分有毒物质排放,因此,治理化工行业污染一向是环保政策和行动的重点。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拉开了史上z*严环保整治行动的序幕之后,包括核发排污许可证、重化工企业“退城入园”规划等多项涉及化工行业的全国性政策逐步落地,覆盖农药、碳素、石化等多个子行业的停产、限产及淘汰落后产能的区域性政策也在陆续跟进。
2015年7月,中央深化改革组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明确建立环境保护督察制度。随后,以河北省为起点,开启了全国性的环保督查行动。2017年4月,环保部又启动了“史上z*大规模”环保督察,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保督察,对城市开展为期一年、共计25轮次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察。从反馈结果来看,三批中央环保督察始终保持高压的态势。前三批办理案件数分别达11871件、15631件和31457件,问责人数均在3000人以上。
从相应的整改方案来看,化工仍是关注重点,各地提出了包括取缔和停产整改排污不达标的化工企业、化工企业入园进区、控制化工产能和削减排放量在内的多项压制化工供给端的具体措施。
第四批中央环保督查行动全面启动,覆盖了8个省市,其中,浙江、山东、四川等省份均为化工大省,涉及到的烧碱、MDI、环氧丙烷、草甘膦等19种化工产品产能超过全国产能的30%,R134a、印染、山梨酸及山梨酸钾、R22、染料、碳酸二甲酯、环氧丙烷、涤纶长丝、MDI、乙酰乙酸甲酯、双乙烯酮等10多种产品产能占比超过50%。这些化工品种目前大多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因而环保督察的整治意见极有可能使得相关化工品类供给承压,从而推高化工品价格。
此外,环保部8月3日公布的《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版)》,明确了农药、印染、氮肥等化工行业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均将在下半年进行。行业内违规产能出清叠加化工品价格的攀升将利好行业龙头企业。

环保战略新高度
长期以来,中国粗放的发展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除了大气污染外,从水环境、土壤环境等其他污染来看,中国也面临比较严重的问题。拉长时期看,中国长期以工业、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引擎,基建和房地产一直是左右经济波动的核心逻辑,这就导致很难走出“短期以经济利益为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必须着重解决经济转型升级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环保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环保督察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督察结果将作为被督察对象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将污染防治与精准脱贫等并列为全面小康的决胜之战,所处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未来环保的力度只增不减。
助力供给侧改革
2016年4月,环保部印发《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强化环境硬约束,推动去除落后和过剩产能”的主要任务把环保和供给侧改革结合到了一起。
在深入推进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去产能——行业出清集中度提高——价格提升,成为一条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路径。2017年,在去产能方面的安排有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钢铁、煤炭2017年任务总量比2016年有所下降,综合考虑了换届年维稳、去产能后期难度大等因素。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述,2017年要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相比2016年实际完成压减了6500万吨钢铁和2.9亿吨煤炭有所下降。
第二,2017年上半年,去产能进度很快,显著超出市场预期。据国家发改委披露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5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部署下一步去产能工作时,全国共退出钢铁产能3170万吨,完成年度任务的63.4%;共退出煤炭产能6897万吨,完成年度任务的46%。根据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数据,6月底,全国钢铁去产能完成了全年目标,地条钢已经基本实现出清,煤炭上半年共退出产能1.11亿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量的74%。
第三,去产能的范围有所扩大。从钢铁、煤炭两个行业,《政府工作报告》s*先扩大到煤电产能,各部委的工作计划中又明确扩大到有色金属、水泥、平板玻璃等领域,特别是电解铝行业去产能持续超预期。
新一轮督查来袭
为了实现2017年“全覆盖”,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已于8月7日启动,将对剩余四川、吉林、浙江、山东、海南、西藏、青海、新疆共8个省区进行督察。
8月7日下午,中央第五环保督察组进驻四川省开展督察工作;8月15日下午,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进驻西藏自治区。至此,第四批8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全部实现督察进驻,第四次中央环保督察全面铺开。
前三批督察已覆盖22个省区市,辐射范围跨越有色、焦化煤气、化肥、电解铝、化工、水泥、火电等多个行业。第四批环保督察影响可能更大。
s*先,第四批环保督察主要地区民企工业产值占比高。第四批督察的省份中,山东、浙江的企业数量多,且民企工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86.4%和86.2%,大幅高于其他地区——上一批次中天津和山西的民企工业产值占比为73%和50%,北京和河北的民企工业增加值为75%和80%。一般来说,国企和大企业环保相对规范,环保督察治理“散乱污”企业,限产、停产,对民营企业和小企业的影响较大。因此,第四批环保督察对民企的影响程度要高于以往情况。
从全社会各行业的国企与民企数量占比来看,化工、造纸、橡胶和金属制品的国企占比极低。因此,第四批环保督察对化工、造纸、橡胶和金属制品等行业的影响程度与持续性可能超出预期。
其次,山东和浙江的化工、纺织、橡胶和金属制品等受环保督察影响的企业数量全国占比高。山东和浙江两地化工业和轻工业发达,环保督察对钢铁、水泥、玻璃、石化、有色、焦化、氮肥、印染、制革、电镀、农药等行业的影响较大,而钢材、水泥、煤炭和有色等行业较多集中在前几轮督察的地区中,这轮环保督察地区影响更大的是化工业和轻工制造业。
如,山东的化工业、纺织业和橡胶业的企业数全国占比分别达到15%、13%和11%;浙江的纺织业、皮革业和金属制品的企业数全国占比分别达到25%、21%和12%。
对于“散乱污”企业,2017年5月底新上任的环保部部长李干杰提出“五步法”,即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保督查中,督察组已检查了38000多个企业,约57%的企业存在各种环境问题。对于无法升级改造达标排放的“散乱污”企业,2017年9月底前一律关闭。京津冀及周边的不达标企业9月底前全关停,将断电、断水、清场地。问责范围广,处罚力度严。
有色:改善供需
从环保督察省份有色金属产量的占比来看,第一批环保督察涉及的省份锡产量占全国的比重z*高,为72.07%,其中52.77%来自云南。铅、锌的产量占比次之,但仍分别高达55.48%和45.44%。
受此次环保督察政策影响,云南、江西、广西地区锡冶炼出现大面积暂停生产。其中,云南地区个旧自立、云新电解有色、个旧金冶、个旧凯盟工贸等全面停产,个旧有色金属加工粗炼部分暂停生产;江西地区南山锡业电炉、烟化炉、回转窑暂停生产,精炼程序暂时维持生产;广西地区华锡集团来宾冶炼厂暂停锡锭生产。
据统计,第一次环保督察期间,所有涉及停产或减产的冶炼厂的总产能接近11万吨,占国内总产能的45%左右。
第二三批环保督察基本覆盖所有生产铅、锌、锡的省份。从环保督察期间期货价格走势来看,铅锌锡的价格均受到一定的短期影响。
此次环保督察主要涉及铝铜大省,相关厂商在督察期间停产带来供给端短期内的收缩将助力于电解铝供给侧改革,此外叠加中国在2017年年底将禁止废五金制品进口带来铜供应进一步短缺的预期,铜价也将获得一定支撑。
钢铁:持续发力
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力度的加大,以及各省近期出台采暖季环保限产方案或大气污染整治专项行动,钢铁、煤炭供给端收缩效果将逐步显现,价格上涨预期强烈。
在环保高压之下,钢铁产能释放将受到大幅限制。
环保力度持续加码导致高炉开工率走低。如,8月份第二周钢厂高炉开工率为77.21%,周环比下降0.28个百分点,同时也明显低于2016年同期的79.70%。但是,重点企业粗钢日均产量从2017年1月下旬的162.07万吨/天持续增加至2017年7月中旬的185.78万吨/天,盈利改善刺激粗钢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高炉开工率已难以持续提升。
一方面,钢铁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落后产能不断出清,整体高炉开工率逐年下行。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格局的优化也使得留存产能具备较高生产效率。随着环保持续加码,环保成本的增加与行业门槛的提高迫使竞争力较差的企业退出市场,行业供需格局有望继续改善。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石家庄、唐山、邯郸、安阳等重点城市在采暖季钢铁产能限产50%。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产钢重地,环保限产对于钢铁总体产能将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来看,石家庄、唐山、邯郸、安阳、淄博、长治、焦作7城已明确要求采暖季钢铁产能限产50%或以上(不排除其他17城市采取限产50%措施的可能)。如果采暖季连续4个月限产50%,这将极大地利好钢铁基本面。
从库存方面来看,冷轧、热轧、线材等主要钢材库存继续走低,库存去化不断加深。主要钢材品种库存自2017年2月中旬高位持续走低不断减少,冷轧、热轧、线材、螺纹钢分别降至105.57万吨、217.76万吨、108.46万吨和404.71万吨。
从需求方面来看,7月份钢铁行业PMI指数为54.9%,月环比上升0.8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超过50%,达到2016年5月后的新高点;同时,新订单指数大幅回升,购进价格指数显著上涨。
从价格走势表现来看,叠加清除“地条钢”、“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影响钢铁价格坚挺,市场对钢铁板块预期较高,看涨情绪浓厚。
煤炭:不断加码
自供给侧改革以来,煤炭行业去产能不断深化。2017年1-6月,国内共退出煤炭产能1.11亿吨,已完成全年1.5亿吨目标的74%。
除行政化去产能以外,随着环保标准日趋严格,各地区大规模的市场化去产能行动也在持续推进。8月,第四批环保部环保督察再度来袭,各地纷纷出台限产措施。
其中,河北省已明确发文指出采暖季“钢铁产能限产50%,焦化企业限产30%左右”;山西太原也启动“铁腕治污”大气环境整治百日攻坚大会战,提出以钢铁、煤炭和焦化等行业的违法排污问题为重点,对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一律依法实施停产治理。
如果钢铁等企业在取暖季无法正常生产,或许会提前备货,导致短期煤炭需求增加。同时,从供给端来看,对焦化、煤炭企业在采暖季限产也将影响煤焦炭总体产能。基于供给侧改革持续催化与环保督察不断加码的双重因素,短期煤炭产量释放受限,供需关系依然偏紧。
从开工率方面来看,环保压力持续加大导致焦化企业开工率依旧不高,尤其影响小型焦化企业开工情况。据统计,产能低于100万吨的焦化企业开工率72.74%,环比下降3.95%。从供需缺口方面来看,6月份动力煤、炼焦煤供需缺口分别达到658.0万吨、16.09万吨,并呈现扩大趋势。
期货价格方面,动力煤、焦煤与焦炭的期货活跃合约高位继续上涨,势头凶猛。现货价格方面,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与秦皇岛动力煤价格也经过前期高位回调之后再度上扬。
化工:压缩供给
随着环保政策文件的不断完善和督察行动的常态化,环保已成为影响化工部分高污染子行业供需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比于其他行业,化工行业整体三废排放较高,同时存在氮氧化物排放与部分有毒物质排放,因此,治理化工行业污染一向是环保政策和行动的重点。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拉开了史上z*严环保整治行动的序幕之后,包括核发排污许可证、重化工企业“退城入园”规划等多项涉及化工行业的全国性政策逐步落地,覆盖农药、碳素、石化等多个子行业的停产、限产及淘汰落后产能的区域性政策也在陆续跟进。
2015年7月,中央深化改革组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明确建立环境保护督察制度。随后,以河北省为起点,开启了全国性的环保督查行动。2017年4月,环保部又启动了“史上z*大规模”环保督察,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保督察,对城市开展为期一年、共计25轮次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察。从反馈结果来看,三批中央环保督察始终保持高压的态势。前三批办理案件数分别达11871件、15631件和31457件,问责人数均在3000人以上。
从相应的整改方案来看,化工仍是关注重点,各地提出了包括取缔和停产整改排污不达标的化工企业、化工企业入园进区、控制化工产能和削减排放量在内的多项压制化工供给端的具体措施。
第四批中央环保督查行动全面启动,覆盖了8个省市,其中,浙江、山东、四川等省份均为化工大省,涉及到的烧碱、MDI、环氧丙烷、草甘膦等19种化工产品产能超过全国产能的30%,R134a、印染、山梨酸及山梨酸钾、R22、染料、碳酸二甲酯、环氧丙烷、涤纶长丝、MDI、乙酰乙酸甲酯、双乙烯酮等10多种产品产能占比超过50%。这些化工品种目前大多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因而环保督察的整治意见极有可能使得相关化工品类供给承压,从而推高化工品价格。
此外,环保部8月3日公布的《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版)》,明确了农药、印染、氮肥等化工行业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均将在下半年进行。行业内违规产能出清叠加化工品价格的攀升将利好行业龙头企业。
网友评论
条评论
最新评论